膝蓋痛!原來長短腳是退化性關節炎原因,前榮總醫教你矯正方法!

膝蓋痛!原來長短腳是退化性關節炎原因,前榮總醫教你矯正方法!

 【早安健康/張德明(前台北榮民總醫院院長)】 退化性關節炎

首先我們要認知,人類並非完美的左右對稱,舉例而言,幾乎所有人的雙耳高度皆有不同,兩腳板的大小也不一樣,兩眼大小也未必相同。同理,兩腳的長度當然通常也會有所差別。

對於到底兩腳長度差異要多少才會在臨床上有意義,其見解雖有不同,但許多研究已經指出,腳長的差異確可造成單側髖或膝關節的退化性關節炎和疼痛。

發表在2021年1月《THE RHEUMATOLOGIST》的文章特別探討其診斷與治療。

臨床門診常見的狀況,當醫師試圖告知病人其所抱怨的右側膝關節疼痛,是因為年齡造成的退化性關節炎引起,病人通常會反問醫師,為何我同樣年齡的左膝關節並不會疼痛,為何同樣的年齡的關節只有一邊疼痛?其實真正的解答常就在兩腳的長度不同。

但兩腳長度差異多少才具有臨床意義呢?有些人認為5毫米的差異即有意義,但其他研究也認為必須要超過2公分以上。也因為認知的不同,因此發表過的盛行率就由4~95%。另一個研究指出,人口中差5毫米以上約佔59%,但通常差異少於2公分。

腳長差異的原因約可分為兩類,一為結構性的因素,主要因為生長異常、外傷、或手術造成。另一為功能性的差異,可能是因為肌肉萎縮、僵硬、減少彈性、或關節功能異常或變形造成。

當病人看診的主訴為單側髖或膝關節疼痛,醫師就必須檢查兩腳長度。

診斷時第一步先要確認兩腳長的差異是功能性或結構性,第二步才測量兩腳的實際差異。

測量方法包括理學檢查和X光檢查,理學檢查有分直接與間接兩種,直接測量法是由兩側髖骨定點標記後,用尺量到兩側腳踝;間接法可用目測,讓病人躺在檢查台上,骨盆放平,兩腳併攏後,即可看出腳長是否有異。當然必須排除關節腫脹或疼痛造成腿無法伸直而影響到結果。X光檢查則是最準確的。

治療主要使用物理治療減輕疼痛,包括加強肌肉力量、使用助行器、矯正步行姿勢、或墊加鞋墊。如果差距為5~10毫米,通常會在短處墊入鞋墊,但矯正幅度通常不要超過差異的一半,譬如8毫米的差距,則僅墊高4毫米,以避免過度矯正造成下背痛或不適。若實在無法克服,才用手術解決。研究報告指出,經過充分的認知和處理,多能有效減輕病人疼痛,並減少藥物治療的依賴和副作用。

維他命D與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足部疼痛


發表於2021年6月《Arthritis Care & Research》的研究,主要在了解是否補充維他命D或維持足夠的維他命D濃度,可以減輕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所造成的足部疼痛。

這是個重要議題,因為退化性關節是一種遍及全球的慢性疾病,特徵是關節的疼痛跟變形。對超過60歲的人而言,退化性關節炎的全球盛行率在男性約為10%,在女性約為20%。對於西方國家整體經濟的財務負擔,估計約介於1.0~2.5%,影響確實不低。

足部疼痛是非常常見的肌肉骨骼疼痛,常定義為發生在腳或腳踝的疼痛。在社區中約影響五分之一的老年病人,且嚴重影響生活品質。

足部疼痛常伴隨著膝蓋疼痛,且足部疼痛會損及身體活動、降低生活品質、並使病人情緒低落。

發表在2005年《Arthritis Rheum》的文章,針對8,990位老年人所做的研究顯示,膝蓋疼痛常會造成全身的關節到處疼痛,尤其是足部疼痛,故不可掉以輕心。因此足部疼痛的處理,對膝蓋退化性關節具重要意義。

所謂維他命D缺乏,通常被定義為血清中的25-hydroxyvitamin D濃度<50 moles/liter;而維他命D不足則被定義為濃度在50~75之間。過去研究顯示,維他命D缺乏與慢性肌肉骨骼疼痛、情緒低落有關。

此一研究採用隨機、雙盲、對照的臨床試驗。受試者為有症狀的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病人,且血清中維他命D濃度介於12.5~60之間,後再服用維他命D3或安慰劑2年。採用Manchester foot pain and disability index(MFPDI)足痛與失能指標追蹤分析。

結果顯示,在413位加入研究的病人中,平均年齡63.2歲,19.7%為男性,其中340位病人完成研究,其平均的MFPDI為22.8 ± 7.3,其中23.7%在治療前即有失能。兩年後,發現兩組間有明顯差異,在服用維他命D組明顯優於安慰劑組。

結論是維他命D的補充和維持足夠的維他命D濃度,確可改善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足部疼痛,此可做為臨床治療參考,至少在止痛劑外多一種選擇。

本文摘自《看懂風濕免疫:教你正確對抗風濕、應變新冠病毒!》/張德明(前台北榮民總醫院院長)/時報出版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